龙年嘉兴上演“抢人”大战! 为什么?
龙年春节刚过,各地的“抢人”大战再一次打响。嘉兴,也不甘示弱。
目前,嘉兴已组织16支小分队203人赴四川、湖南等6省25地开展现场招聘活动37场次,由135家企业提供岗位2.03万个。同时,新春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助企聚才网络招聘会、高层次人才洽谈会等吸引优秀人才的各种招数频出,力争在招人上“先行一步”。
这段时间,记者奔赴各地,多维度、多角度了解节后这一波“抢人”大战,并发出三问:嘉兴为什么抢?靠什么抢?拿什么留?
为什么抢?
在探究“为什么抢”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嘉兴到底在抢什么人。
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共有33个工业大类、近5万家制造业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达2933.6亿元,居全省第三;制造业贡献了全市近一半GDP、创造了近一半税收。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广大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而这也是嘉兴“抢人”的一个重点方向。我们从企业的招聘岗位上也可以窥知一二。
在龙年春节后嘉兴的首场跨省招聘中,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200个岗位,涉及冲压工、焊接工、涂装工等13个工种,月薪资待遇5000元到8000元不等。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400多个岗位,涉及质检员、叉车工等工种,平均月薪资待遇7000元。
“这次跨省招聘我们推出了2.03万个岗位,制造业岗位占大多数,并且企业数量和招工线路都比去年多,仅在云南这条线路上,用工企业数量就比去年多了11家。”嘉兴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董惠斌表示。
在这次跨省“抢人”前,市人社局调研了5000家企业,发现其中1700多家企业存在缺工情况,缺工100人以上的企业就有70多家。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主管陈小康坦言,企业招工主要是为了补充年后人员流动的缺口,为全年发展做好资源保障。
“外出‘抢人’一方面是为缺工企业搭建平台,就算只有几家企业,我们也要做好服务,助力企业稳工稳产,另一方面跨省招聘也是对城市形象的展示,吸引更多人来嘉兴就业创业。”正如董惠斌所言,在云南永善招工时,当地人孙廷凤了解到嘉兴的发展前景后,第二天就出发赶来嘉兴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云南永善籍在省外务工人员达5.7万人,其中3.15万人在嘉兴,占比55%,这和嘉兴多年来坚持跨省“抢人”有很大关系。
当然,一个城市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普通工人,更需要技能人才。
2022年,嘉兴提出到“十四五”末,全市技能人才达到130万人,而当前有技能人才108.5万人,缺口的影响在企业端的体现更为明显。
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浙江圣奈尔服饰有限公司对数智化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我们对掌握互联网营销、运维自动化设备技能人才的需求很大,并且一直都很缺人。”企业负责人夏连根说。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我们研发岗位的缺口在50人左右,比如电动推杆工程师的岗位,需要解决智能床在升降过程中的噪声问题,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在不久前的一场招聘会上,麒盛科技招聘主管范俊羿告诉记者。
作为嘉兴较大的上市企业之一,巨石集团2023年拥有一线技能人才6000多人,但用工需求一直存在缺口。“我们会有新基地投入使用,但人员会有流动,对技能人才的招聘将是贯穿全年的一项工作。”巨石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陈清宇表示。
通过对多家企业的走访,记者发现,在当下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补足技能人才的缺口将是企业“抢人”的一个方向。市经信局产业发展处处长李建业认为,“经济回升向好,市场需求在逐渐增加,企业需要更多的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
同时,记者也对长三角各省市的“抢人”大战进行了梳理,发现各地不仅在产业用工需求上与嘉兴极为吻合,且“抢人”热情都很高涨,大年初八,杭州、无锡等地就组织外出招聘团,而早在去年底,上海就开始了外出“抢人”……“这样的做法既体现了各地‘拼经济’的强烈愿望,也客观反映出年初劳动力紧缺的现实。”嘉兴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郭如平认为,202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22年减少1075万人,同时,在很多年轻人的择业观中,工厂企业不是首选,这些会进一步加深企业对“招工难”的忧虑,嘉兴必须主动“抢人”。
靠什么抢?
2023年,嘉兴引进就业大学生11.4万人,在2023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行榜中排名第21,在“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排行榜中排名第24。这凸显了嘉兴对外来人口的强劲吸引力,以及嘉兴对“抢人”的重视。
“疫情三年,我们包飞机、包列车去接外地工人回嘉就业,今年通过包车、发放交通补贴的形式来保障务工人员返岗就业,目前,嘉善县90%的企业的员工返岗率在80%左右。”嘉善县人力社保局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马炯说。
春节后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对此,全市10家专业化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和嘉兴人事人才网等线下线上平台都推出了诸多工作岗位。“线上我们征集了1000多家用人企业,推出了50000余个岗位。”嘉兴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刘玉强认为,这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成功率。
记者注意到,嘉兴大学“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该校2023届毕业生选择在浙江就业比例达到80.06%,其中44.02%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嘉兴。
“我校契合嘉兴的地方产业发展,加强学科专业产业一体化建设,与地方产业企业共建了嘉兴大学-嘉化能源未来技术学院、智能装备产业学院、长三角数智产业学院等30余个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推动专业群与产业群良性互动。”嘉兴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陈致远说。
顺着这个方向,记者还发现嘉兴很多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了订单班合作。目前,全市职业院校与315家企业开展了学徒制试点联合培养,开设“双元制”班45个,累计招生超过1800名,参与培养学生与联培企业直接签约占90%以上。
平湖技师学院副校长沈建林坦言,为了避免学生能力滞后于产业发展,学生有一半时间是在企业里参与最新课程学习。“我们学校的订单班主要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合作,薪资待遇十分可观,有的企业年终奖都发放6.5个月的工资。”正如沈建林所言,对求职者来说,行业前景、公司实力等都是择业、就业十分重要的考量因素。
目前,嘉兴有上市企业87家,数量居全省第三,其中A股上市公司65家,多于南通、福州、烟台等一众“万亿俱乐部”城市。
“上市企业的多与少,体现的是一个地方产业发展‘容器’的大与小,这个‘容器’越大,提供的就业机会就更多。”市金融办资本市场处负责人陆一峰说。
记者也对部分嘉兴上市企业的招聘薪资进行了粗略统计,发现月薪过万元的企业不少。除了关注薪资待遇,许多高层次人才还非常看重平台“含金量”。2023年,有30名左右的硕博人才加入南湖实验室,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最终选择在嘉兴追逐梦想。“我们是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氛围非常好,今年还计划招引硕博人才100人左右。”南湖实验室人力资源部部长徐新根说。
目前,嘉兴共有政府参与共建的创新载体44家,科创平台现已建设或参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列浙江省地级市首位。从区位优势来看,与沪、杭、苏、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航空梦正在照进现实、半小时高铁圈不断延伸……这些都将成为嘉兴“抢人”的一张张王牌。
拿什么留?
去年,嘉兴户籍人口超376万,户籍人口增长1.92万,增长总量居全省第二。“人随业走,丰富的就业机会是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的关键原因。”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的观点印证了嘉兴的这一人口增长趋势。
在嘉兴,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例,艾华(浙江)新材料有限公司抓住新能源产业国产替代机会,先后成为某全球电车领军车企及上汽、吉利、奇瑞等八大主流主机厂的一级合格供应商,产业规模每年都以倍数增长。目前,企业有员工230多人,用工需求还在增加。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处于上升趋势,需要大量的人才,我们的核心研发团队就有七八十个人。”艾华(浙江)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徐平表示,为了新产品的研发,企业与浙工大平湖研究院签约合作,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领先技术和产品推动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会直线上升。
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能吸纳大量就业人口。这在很多企业都得到了印证:在合众新能源,2500余名研发人员推动哪吒汽车成为“市场黑马”;在福瑞泰克,1200名员工让国内智能驾驶拥有更加优质的解决方案;在太美医疗,1500人的团队在未来生命科学产业数字化道路上展现作为……
“随着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求职者可以在嘉兴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真正实现‘换行不出市’。”嘉兴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刘玉强认为,既要“以产留人”,更要做好服务。
在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22岁的刘伟冬,3年前他高中毕业后从河南来到嘉兴工作,而今在企业的政策关怀下,报考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不仅每年可以得到1000元的教育补贴,还从普工成长为设备助理工程师。“工资翻了一倍,每个月可以拿到一万多,也买了车,感觉非常幸福。”刘伟冬说。
在铭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55%的员工都是外地人,企业不仅帮助外地员工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问题,还在各种技能培训中让员工得到切实成长。“我们今年还谋划了员工和家人一起参与的企业活动,让大家在工作中找到家的氛围。”铭龙控股集团党委副书记、执行总裁郭丰恩说,他最初也是一名普通的外地员工。
透过企业用人的“小圈子”,记者也看到了嘉兴用人的“大生态”。
“我们一直都在实施‘技能嘉兴’行动,推出全市职业技能培训班、高技能人才研修班、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2023年我们针对重点产业开展‘订单式’培训22.37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4.02万人。”嘉兴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李言说,“此外,嘉兴已有1142家用人单位在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评价工作,数量居全省第一,让企业员工对自我成长更加可感可知。”
2021年,嘉兴明确每年的5月18日为“嘉兴人才日”,成为浙江省首个举办“人才日”活动的城市,放眼全国,也不多见。
嘉兴对人才的重视,还表现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布局建设了市、县、镇三级“人才之家”网络,在全市打造了20多个“人才之家”,构建起“半小时服务圈”。平湖市领军人才肖春林在“人才之家”通过路演活动与中国沐新创业同修会达成了合作,将汽车智能防撞自动刹车RBAS辅助系统销至港澳台。
每年3000元的就业补贴、一次性3000元求职补贴,常态化开展人才房票和大学生嘉YOU卡申报……目前,嘉兴共兑现市级人才各类政策1.89亿元,真金白银给到就业大学生。
“很多学生认为嘉兴的人才政策很有吸引力,比如我们和人才公寓进行合作,毕业生可以以低于市场价的资金租到不错的房子。”嘉兴南湖学院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焦茹霞说。
“抢人”非一时之功,更在时时。这透露出的是政企面对拼经济、促发展大潮时的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和实干姿态,更是争夺未来的信心和决心。